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列表

苏州吴中区环太湖流域林畜复合系统入选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腾讯网    时间:2023-08-18 15:18:47

X 关闭

2022年底,苏州吴中区环太湖流域林畜复合系统通过专家论证评定,入选全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此,苏州市共有7个项目获得认定,分布在4个市区,而吴中区则占了3个。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环境基金支持下,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于2002年发起的重大行动,旨在发掘传统农业的宝贵经验财富,探索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从吴中区环太湖流域说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苏州吴中区坐拥80%的太湖峰峦、60%的太湖水域,被誉为“太湖最美的地方”。一万年前,苏州先民便从太湖三山岛出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旧石器文化,走向历史的舞台,孕育出享誉海内外的“吴文化”。

时光荏苒,太湖浩渺烟波宛如仙境,缥缈峰、石公山、渔洋山等8座名山的清奇秀美,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陶醉。远山如黛、近水含烟,2个古镇、11个名村、7个岛屿,宛如珍珠洒落在太湖的山水之中,和谐静谧,美好安宁。唐白居易《宿湖中》诗云“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位于太湖之心的金庭镇环山临湖,脚下万顷湖水,恰如碧玉浮面、波光粼粼。

从太湖之滨走出的农业文化

吴中丘陵山区属于天目山余脉,紧贴城市、濒临太湖,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林业文化资源,东、西洞庭山古村落文人多,古树名木众多,花木果树历史悠久,林地面积稳定在28万亩,自然湿地保护面积165.6万亩,位列全市第一。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林畜生产兴旺,千百年孕育而成的“林文化”、“羊文化”等造就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特色,盛产的枇杷、杨梅、柑橘、梅花、湖羊等特色产物美名远扬。

林畜复合系统位于吴中区的东山镇、金庭镇、光福镇香雪村。在该系统中,林、畜之间循环系统使其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林果种植、圈羊积肥、养蜂放蜂等多种生产活动的合理搭配衍生了丰富多彩的林文化、湖羊文化、中蜂文化,呈现出林畜复合的农业种养景观,见证了太湖流域自然、社会的变迁,是太湖流域的“活化石”。

独特的环太湖流域林畜复合系统

早在1000多年前,这里就出现了畜牧文明的萌芽。在晋朝《尔雅》上有“吴羊”的记载,唐五代以来,尤其是宋室南渡以后,北羊通过进贡、馈赐、贸易以及人口南迁等途径,大量进入江南地区。随着唐宋时期农业开发的扩大,已显现出人多地少的状况,羊的放牧变得越来越困难,只能采用舍饲及半舍饲方式。居民将养羊与当地的农桑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青粗饲料资源,将杂草、秸秆、糠麸、桑叶及蚕沙等作为羊饲料,羊粪则用于农田施肥。太湖地区的农民以中原地区南迁的绵羊作为重点饲养对象,利用前人积累的舍饲经验,经过长期的风土驯化和培育,使得原生长于干冷地带的绵羊逐渐适应南方湿热的自然条件,形成著名的江南羔皮绵羊品种——湖羊。可以说,唐宋时期林畜复合系统逐渐发展起来。

当地居民与太湖流域独特的生态环境协同进化,在林果、湖羊、中蜂之间形成了利用畜禽粪便肥树,实现种养结合,畜禽粪污得以资源化利用,利用中蜂为林果树授粉,提质增效,呈现出林畜复合的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特色。

林畜复合系统也是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枇杷、枇杷蜜、羊肉、碧螺春茶等大量生态、安全、优质的生活资料及大棚作物授粉蜂群等生产资料。当地居民每年春夏种植管理枇杷、碧螺春茶、杨梅、柑橘等茶果,秋冬养蜂授粉取蜜售蜂,随着季节的转换不断变换着从事养羊、放蜂、种植等多种劳作,他们既是茶农、果农、蜂农,又是养羊户,每人身兼多职。

这里是国家级生态区,87.1%的面积属于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太湖生态岛”是其独特的生态产品名片,荣获全国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百强区首位。可以说,独特的生态区位促进了农耕的融合发展,造就了独特的林畜复合系统。秋冬时节,鸟瞰吴中区的环太湖流域,大片的枇杷花林跃入眼帘、美不胜收,靠近枇杷花,浓郁的苦杏仁香味扑鼻而来,蜜蜂裹挟着枇杷花粉忙碌觅食着,作为回报,中蜂帮枇杷完成传粉这一繁殖过程。至今,系统内种植4万亩枇杷林、饲养2万群中蜂和2000只核心保种湖羊,与太湖、与当地传统村落及历史文化遗迹等相映成趣,造就了“月月有花、季季有果、一年十八熟”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山水人文画卷。

系统蕴藏着优异的畜禽遗传资源

林畜复合系统内的湖羊和中蜂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湖羊于2022年列入国家十大优异畜禽遗传资源。湖羊至今已有40年的保种历史。1983年,江苏省在吴中区东山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以农户为单位的江苏省湖羊资源保护区,是我国最早进行的活体保护措施,湖羊的生产性能稳步上升。1990年的调查显示,保种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保种羊的生产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5年对保护区湖羊的生产性能进行再次调查,保护区湖羊生产性能各个方面相比较而言均呈现一定优势,此时整个保护区湖羊存栏仍有2.85万只。2008年,东山湖羊资源保护区被农业部定为“国家级湖羊遗传资源保护区”。2015年“东山湖羊”获得国家级地理标志。但在2016年,湖羊数量只有2300余只,纯种湖羊流失严重,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为保护东山湖羊,吴中区特别成立了苏州东山湖羊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过多年“保种”和“产业化”发展,东山湖羊保种场于2021和2022年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湖羊保种场,湖羊的遗传材料得以高质量保存。

中蜂的保种之路同湖羊一样充满坎坷。1963年,农业部在吴中区(原吴县)西山镇投资建立苏州蜜蜂原种场(后更名为吴县蜜蜂原种场),1979年,吴县蜜蜂原种场被农业部定为全国三大蜜蜂原种场之一。随着西方蜜蜂的引进,由于种间竞争,压缩了中蜂的生存空间,中蜂数量大大减少。2006年,国家将中蜂列入国家畜禽资源保护名录,中蜂资源保护得到重视。2017年,吴中区开展中蜂保种工作,2019年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中蜂的蜂群数量从5000逐步稳定在20000群以上,2020年建有1个省级中蜂保种场,有效保护适应当地太湖流域气候环境的中蜂品种。

多措并举 发展是最好的保护

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挑战,吴中区的太湖流域在发展中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攻”和“守”的矛盾,似乎也变得越来越迫切。目前,遗产地湖羊保种数量只有2000只,外来西蜂也不断涌入吴中区威胁中蜂的生存,湖羊和中蜂的畜禽保种及林畜复合系统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探索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新思路迫在眉睫。

吴中区坚持“保护优先、高效利用”的原则,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形成科技支撑体系;建立域外湖羊养殖基地,拓展规模养殖空间;开展湖羊种质资源性状评价、鉴定工作,挖掘湖羊遗产价值;以“东山湖羊”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为契机,拓展湖羊产品功能,培育和壮大东山湖羊产业。

依托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吴中区建有中蜂育王场,交尾场、养殖示范基地、产业展示中心、蜂产品检测平台、蜂产品加工基地和蜂旅结合示范基地,打造了良种普及、饲养规范、产品优质、蜂旅融合的蜂业全产业链,枇杷蜜年产量600吨,蜂业年产值超1亿元。建设蜂旅结合示范基地,提供情景陈列、趣味采蜜、亲子互动、蜂产品制作等蜂文化展示特色项目,科普蜜蜂对农业、林业和食品业的重要性、养蜂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维护整个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生物多样性。

吴中区通过举办碧螺春文化旅游节、枇杷采摘节、世界蜂蜜日等宣传活动,打造“春行吴中”“夏至吴中”“秋游吴中”“冬隐吴中”四大特色文体旅活动。以中蜂、枇杷、碧螺春茶、湖羊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产值超10亿元。

苏州市吴中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吴中区将继续依托区位优势、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态资源禀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变为发展红利,在坚持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前提下,结合枇杷、湖羊、中蜂等农业资源优势,拓展科普宣传、品牌生态、文化创意等非农功能,建立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民从“农业生产者”向“多种经营者”的转变,农事活动、乡村景观、传统民俗、生态环境向生态与文化旅游资源的转变,原来自给自足的农产品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高端消费品和旅游纪念品的转变,助力赋能乡村振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校对 盛媛媛

X 关闭

Copyright www.caikuang.nanfei.cn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