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列表

自杀干预热线打不通,怎样呵护生命“树洞”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23-08-01 01:10:53

X 关闭

自杀干预是一套系统工程,是高度专业的事情,也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持续投入。

自杀干预的线路真“忙”。日前,有媒体报道指出,目前国内不少知名的国内自杀干预热线,都存在难以接通的情况。有网友表示,拨打了数小时热线,也没打通。有的热线数最糟的时候,“系统显示一天有约5000条来电记录,实际只接通100个”。也有求助者表示,有一些热线打通之后,接线员“非常冷漠,态度差”。


(资料图)

自杀已成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自杀干预热线被称为生命热线,居然出现长期打不通的情况,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想到的,也格外让人遗憾。其实,关于生命热线接通率低的反馈已不鲜见。如此前就有盲人自杀热线接线员称,“90%的电话占线”。

从积极角度而言,热线占线率高,表明当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的人越来越多,也意味着生命热线干预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认可。但另一面,这也真实反映出,在求助需求激增之下,相关热线服务的供给,已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并且,除了占线问题,热线接线员的专业素养也引发争议。如有人感受到了被粗暴对待;还有一些接线员的“干预”被指不但没有帮助解决危机,反倒本身成了求助者的“危机”。这些问题,也需高度重视。

必须承认,目前国内的自杀干预热线多为免费服务,它们能够真正成长起来,不管是相关专业人员培养,还是相关理念的推广和机制完善,其实都非常不容易。在“一缺资金二缺人”的行业大背景下,既要看到目前热线所存在的问题,但也不必因此就否认其存在价值。

很大程度上,这应该看作是一个完善国内自杀干预机制的“成长中的烦恼”。要知道,尽管当前关于每年自杀人数及自杀未遂人数的统计,不同版本的统计数据存在很大差异,但总体上,自杀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构建更完善的自杀预防体系

在此背景下,加大自杀预防干预力度,越来越有必要。而自杀求助热线已被证实是预防自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接通率低或者专业水平有待提升,与其说是热线机制本身的问题,不如说是整个社会自杀干预力量的培育未能跟上社会需求,让其出现了“过载”。

这首先表现在社会投入上。据调查,很多热线并没有稳定的经费支持。这使得热线数量扩容始终面临客观限制,对专业人才的吸引也显得被动。如一些医院办的自杀干预热线,咨询员是由医护人员兼任,甚至连独立场地都没有。这些无疑都增加了占线的概率。

因此,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加大对自杀干预热线的投入力度,如将其纳入公共卫生服务,强化经费等资源保障。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和公益力量积极参与自杀干预行动。

就相关研究来看,应对自杀问题,相较于集中资源在筛查、诊疗等方面,不少学者都倡导,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资源放在预防上面。在这一点上,我们或许也需要某些观念的改变。

与此同时,也要在支持更好发挥自杀干预热线作用之外,推动完善系统性的“危机干预网络”。如有业内人士指出,青少年咨询自杀干预热线越来越多,要缓解这一现象背后的问题,仅靠热线恐怕不够。此外,也可以因应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在电话热线之外鼓励更多的创新干预手段。

如已有网络平台从识别线索的AI模型、人工研判小组以及外呼干预小组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24小时自杀干预应急处置机制;再比如,今年5月,树洞救援武汉中心正式挂牌,也旨在通过AI机器人在社交媒体上寻找疑似的自杀风险信息,并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自杀风险识别与分级,制定危机干预策略。这些创新尝试,既可以给传统的自杀干预热线减负,也有助于提高干预成功率。

自杀干预是一套系统工程,是高度专业的事情,也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持续投入。为此,我们不仅要看到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自杀干预热线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也要从更大层面思考,如何构建更完善、高效的自杀预防体系,为更多需要帮助的生命提供“树洞”、重燃希望。

□重舟(媒体人)

X 关闭

Copyright www.caikuang.nanfei.cn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邮箱:58 55 97 3@qq.com